斷肢手術後血運情況關係手術成敗。圖為市中醫醫院手顯微外科主任羅令在細心查看患者術後傷肢末端血運情況。金浪 攝記者 匡春林 通訊員 彭群 粟青梅
  無影燈下,醫生們正依靠比尋常繡花針還要小得多的手術縫合針和細比髮絲的縫合線,輓救著一個個離斷的肢体。這其實就是手顯微外科技術中最廣為人知的斷指再植術,在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這一幕幾乎每周都在上演。
  長沙市手顯微外科主任委員、該院手顯微外科主任羅令博士介紹:近年來,醫院手外傷急診約占骨科急診總數的60%以上,其中斷指(肢)患者占不小比例,該院曾成功為一例8指離斷患者進行再植手術。對這些手外傷患者來說,懂得斷指(肢)的現場急救處理尤為重要。
  小伙冷靜尋回斷手,斷肢再植成功
  25歲的瀏陽小伙小郭在某木材加工廠做事。前不久在使用電鋸工作時,他的右手不小心被電鋸鋸斷,當場血流如註。小郭立即用衣服包著傷口,很快衣服也被血染紅,他自己則痛得暈倒在地。嚇獃了的工友們趕緊張羅著要送他到鎮上醫院就診,此時,強忍疼痛的小郭請求大家幫忙尋找斷肢並將斷肢一起帶到醫院。
  小郭和斷肢被送到鎮上醫院後,醫生為其進行了簡單包扎,隨後,他被送到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就診。經急診手術,小郭離體近4個小時的斷肢被成功接上。
  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像小郭這樣幸運,有患者因機械、交通事故和其他原因造成手指斷離,在驚慌失措就醫時沒顧及保存斷指,結果落下殘疾。長沙縣農民黃某在一家工廠上晚班時,不小心被機器切割掉右手拇指末節,工友把他送到醫院,才發現斷指忘在工地上了,此時再折回去卻最終沒有尋到。
  手外傷現場急救牢記“四大步驟”
  羅令介紹,近年來,因機械切割、建築砸傷等原因,人們手外傷的發生率日益增多,絕大多數受傷者為製造業、建築業的一線工人,少部分因車禍及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外傷。
  “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大多數的事情都離不開雙手,如果手受傷或致殘,不但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勞動,而且也影響美觀與社交。”羅令提醒,手外傷的現場急救處理包括止血、創口包扎、局部固定及斷指(肢)的保存等“四大步驟”(詳見文後),以達到止血、減少創口進一步污染,以及防止加重組織損傷和促進功能恢復的目的。
  羅令特別提醒,值得註意的是,進行以上步驟的初步處理後,應儘快送到醫院手術治療。現實生活當中,許多人在轉運斷指時,往往將其泡在酒精、消毒水中,這破壞了斷指組織結構,影響了再植的成功率。
  相關鏈接
  手外傷現場急救處理四大步驟
  步驟一:止血
  在遭到手外傷時,首先需要正確止血。局部加壓包扎,是手部創傷最簡便有效的止血方法。即使傷到手部動脈,加壓包扎一般也能達到止血目的。
  面對出血等情況時正確的方法是:對於手多個部位的出血,可就地取材,用布帶或橡皮管緊緊纏繞腕關節;對單個手指出血,用手壓住指根兩側阻斷血運。但上述方法都要註意不能超過1小時,否則有導致手指缺血壞死的可能。還可採用乾凈的棉製品在出血部位加壓包扎。
  步驟二:創口包扎
  用無菌敷料或清潔布類(勿用衛生紙)包扎傷口,防止創口進一步被污染。創口內不要塗消炎藥水或外敷消炎藥物,更不能用一些煙葉等異物撒在傷口上,這樣可能造成嚴重感染及異物殘留。
  步驟三:局部固定
  轉運過程中,無論傷手是否有骨折,均應適當加以固定,以減輕病人疼痛和避免進一步加重組織損傷。固定器材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採用木板、竹片、硬紙板等,固定範圍應達腕關節以上。
  步驟四:離斷指(肢)體的保存
  為確保斷指(肢)手術成功,應妥善保存和及時轉運斷指。
  正確的保存方法是:如斷指無嚴重污染,一般不需要衝洗,用清潔布料迅速包裹好,放入乾凈乾燥的塑料袋中,再放在加蓋的容器內,外圍填以冰塊冷藏。需要提醒的是,千萬不要讓斷指與冰塊直接接觸,以防凍傷,其保存原則應遵循“乾燥、低溫、隔離”6個字。並且轉送時間越快越好,爭取在6~8小時內到醫院接受再植手術。
  延伸閱讀
  斷肢再植技術堪比繡花活
  “斷指(肢)再植術”是指對於失去血液供應的離斷肢体,通過骨連接與顯微外科手術重建血循環,橋接神經,使傷指(肢)重獲新生,恢複原來的功能。“人體內的血管、神經細得像頭髮一樣,醫生在做手術時要在顯微鏡下進行,斷端的血管接通時,斷掉的肢体皮膚顏色會逐漸紅潤起來,這也讓手術醫生有很大的成就感。”羅令說,“斷肢再植”技術比做繡花活還要精細,容不得絲毫馬虎。科室曾經連續手術達36小時,成功完成1例9歲患兒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術(即通過“移花接木”,將患兒第2足趾搬移到拇指上以再造缺失的拇指,保住手的功能)和2例複雜多指離斷再植術。  (原標題:斷肢4小時,再植術成功“複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zpmdbnnzz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